专家学者齐聚人工智能大会 畅谈AI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

发布者:李恩华 发布时间:2021-08-10 浏览次数:130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庄滨滨 上海报道

    “用手机软件拍一拍,眨眼的工夫,软件使用OCR技术便将学生的手写作业转换成文本,召唤出AI作文点评助手……”在7月8日至9日举行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上,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微软杰出首席科学家周礼栋以“AI赋能语言学习”为主题,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的角度切入,介绍了人工智能在语言学习上的探索与应用。

7月8日举行的主论坛上,6位来自教育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重磅嘉宾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及其可能引起的教育的根本性变革,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分享前沿理念和实践探索,提出启发性的思考与见解。

“面对自主智能系统的发展趋势,在教育层面应当做出怎样的应对?”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Joseph Sifakis(约瑟夫·斯发基斯)带来主旨演讲“教育:应当为应对自主智能系统的挑战做好准备”。他借助应用场景,解释了自主智能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差异,及其主要特征功能,明确自主智能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工智能和自主智能系统的广泛应用会引发一些伦理问题,人们必须确保AI在自主智能状态下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文明进程中,肌肉力量被机器取代并非严重问题,但“如果负责任地发展知识,做出判断的能力被机器取代了,后果非常可怕,因为这些能力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本质。”因此,使用人工智能,最大的风险并不是电脑会超越人智,而是人类可能会出于智力上的懒惰或为寻求舒适将重要的问题托付给机器处理的这种行为。

国防科技大学原副校长兼教育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围绕“人工智能与开源教育”这一话题展开阐述。他认为开源创新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技术发展越成熟,开源收益会衰减,竞争会越大;技术发展前期,开源收益更大,刺激技术发展更明显。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总体还处于发展的蓄势阶段,是开源的黄金期。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持续发展需要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升级。他结合实践案例,为基于开源的人工智能教育提出了解决方案。而面向开源教育的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构建持续学习的智能服务体系,提升开源教育的智能化。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认为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在教育评价上存在知易行难、教育内容上学非所用、教育体系是工厂化模式,产生教育焦虑和教育内卷问题的根源在于工业社会的教育体系已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推动,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李永智向大家描述了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方向、现有基础、总体思路、主要任务,重点介绍了学校数字基座、学科知识图谱、数据驱动教与学、虚拟仿真实训、大规模智慧学习、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六大重点场景,为推进教育数字转型、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上海经验与智慧。

科大讯飞副总裁、教育技术首席科学家王士进聚焦“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与个性化学习”,剖析了目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要改善现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一个新的变量。近年来,科大讯飞基于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的大数据、大资源平台,从人工智能新技术的突破、面向因材施教的智慧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三个方面助力教育发展,在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与个性化学习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在落地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展涛的演讲主题是“加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合作与科学研究”。面向未来,他认为疫情给教育带来的最大经验和教训,一是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疫情会加速教育走向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进程。二是合作的重要性,未来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不是一个国家、一个组织能够找到整体解决方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疫情初期就呼吁和组建了全球教育联盟,旨在调动全球的资源和力量为最需要帮助的地区和群体提供支持。他呼吁与上海、与中国及世界各地开展合作,共同致力于实现未来人人享有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目标。

初审| 苏   瑞
复审| 王方方
终审| 李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