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方:中国共产党领导区域建设的经验与动力构建

发布者:王方方 发布时间:2022-12-13 浏览次数:19


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纵观党的区域探索历史实践,党领导区域建设的逻辑本源始于区域、政府与市场的协调整合作用,其模式的发展和成熟也源于区域、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契合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区域建设的具体经验,值得进一步提炼和总结,才能为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建设提供更好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从工业与农业、沿海与内地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三个维度论述了推进经济平衡发展的战略思考,认为要采取中央与地方并举的方式推进区域经济综合平衡发展。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协调平衡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举措的一次重大理念突破,明确综合平衡的实现关键在于统筹兼顾各方利益、调动地方发展积极性,而这本质上与强调协同共进的网络化区域治理理念存在着耦合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潜力与要素投入,致力于以商贸流通、市场开放的方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在这一阶段,我国以沿海区域为开放重点,逐步探索区域市场发展的动力机制。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相继设立了多个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此后又着力推进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以及沿边开放城市的建设。这一渐进式区域开放探索,促使我国区域市场比较优势不断发挥,局部潜能逐渐释放,以点线面结合的形式构筑起我国商贸网络的初步架构。对于发展的平衡性,邓小平同志主要强调以“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方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时期推动区域经济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从沿海市场开放入手发展商品贸易,以商贸网络的外溢效应助推沿海区域率先实现现代化,进而逐步带动全国迈向现代化,在推进局部区域跃升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整体发展和协调平衡。

之后,于2011年开始实施的主体功能区战略在经济探索中,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得到空前关注,以构建区域分工网络为抓手促进区域协调平衡发展的政策出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密集程度。

从党领导区域建设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致力于推进经济发展与区域平衡有机统一的发展型、使命型政党,同时也是一个与时俱进调整经济发展理念和区域建设思维的开放型、学习型政党。

党领导区域建设的过程中,既重视区域市场的比较优势与合理分工,又强调政府应积极培育、引导和匡正区域市场机制。既注重扭住重点区域的发展突破,又致力于依托区域网络化效应推进区域协同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着眼于挖掘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构性潜能,不断培育和释放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新动能。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基础,运用有为政府之力弥补市场失灵,保持宏观经济结构合理,着力推进区域要素充分流动、经贸产业相互协调以及政府与市场相辅相成。新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着眼于区域转型发展的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从区域、政府与市场三个层次入手进行战略布局,在区域发展中构筑起区域、政府与市场协调联动的经济网络结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中观经济布局视角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要不断强化经济主体间的网络化连接,以提升内外循环体系中的网络链接存量,逐步形成协调平衡、稳定高效的多层次循环网络结构。而推动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通过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互动来推进区域局部分工网络的联结,从而构建出高效的分工体系。由此可知,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目标设定,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定位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立足于党领导区域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实践探索,未来应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为契机,着力打造区域多维网络结构,充分发挥经济网络的循环赋能效应助力区域经济建设,在区域资源配置与区域治理层面实现区域、政府与市场的有效互动与契合发展。

第一,构建平衡共享的区域商贸网络,支撑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框架。要立足于以重点优先发展进而带动全局平衡发展的战略部署,通过区域市场网络半径的逐步扩展,不断促进区域间商贸互动机制的深化,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和重要支点,以点带线带面逐步构筑起国内商贸流通网络的完整框架。要科学把握新发展格局建设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核心要义,以推动商贸网络协调布局的方式促进国内不同区域市场局部网络的形成和联结,增强地区之间商贸流通机制的有效对接,为区域市场经济的协调平衡和可持续循环构筑有力支撑。

第二,打造要素流动的区域城市网络,提升我国区域经济运行效能。要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轨道交通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都市圈与城市群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进程,同时适度发挥财政杠杆效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逐渐打破要素流动障碍,畅通都市圈与城市群的资源要素流动机制,构建起内外联通、相互融合的经济循环网络。要基于先天要素禀赋与地理区位特征,从发挥城市比较优势入手打造城市协作网络,推动城市间的合理分工与联动发展,通过强化区域间的协调联动机制,盘活城市经济资源,打造出相互联通、辐射带动的错位竞争共赢格局。

第三,完善节点互联的区域治理网络,助力我国区域经济总体建设。要坚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重要指示,以有为政府的建设为先导释放区域市场活力,通过新型“政府-市场”关系的构建,形成推进区域治理相互协调的合力。既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强大的统筹安排、组织动员能力,引导区域节点资源向关键性领域流入,同时也应有效调动起各地方政府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发挥地方节点枢纽功能,让中央和地方既能各施所长,又能形成合力,逐步形成网络化的区域治理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经济资源配置既突出重点又全面安排,实现重点发展和平衡发展有机统一。要从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出发,不断畅通城市间沟通协商机制,降低城市间沟通协商成本,通过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大力推动城市数据互联互通,以信息公开、数字开放的方式增强城市治理的协调性和精准度,为区域治理与部署提供现实基础和制度保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BJY063)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